老實說,文中分享的并不是
縣委書記離職時電子相冊,而是印刷出來的成品實物相冊,單子相冊是我們常說的視頻或者音樂相冊,很難作為禮物送出(放在優(yōu)盤中,顯得較為小氣,如果是在離職歡送現場作為背景播放,倒是可以的),下面分享一品
縣委書記調離紀念冊卷首語。
回首來路東風勁,十年筑夢瑤山間…
時光回到2011年春夏之交,我在自治區(qū)黨校學習時突然接到組織通知,首為都安瑤族自治縣縣委書記。當時的我憂喜交加,憂的是我對都安知之甚少,喜的是組織對我的信任。帶著惴惴不安的心情,2011年5月31日午后,我踏入都安這片熱土。我至今都還清晰地記得,當日陽光燦爛,在縣人民會堂,面對近千名縣鄉(xiāng)科級領導和離退休老干部期待的、質疑的、擔憂的各種眼光,我莊重地許下一個承諾:“給我五年,我給都安一個
改變;給我十年,我給群眾一個美麗的都安。”
都安是新中國成立較早的縣級少數民族自治地區(qū)之一,其批示文中“近東蘭,要求建立自治區(qū),糧食困難”中提到的東蘭,恰好是我的家鄉(xiāng)。因緣際會成為都安發(fā)展“掌舵者”的我,被這片熱土承載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所震撼。我暗自立誓——盡己所能讓這片貧窮的土地改顏換貌。為了盡快熟悉都安,我用16天的時間走完了全縣19個鄉(xiāng)鎮(zhèn),每個鄉(xiāng)鎮(zhèn)至少探訪兩個村屯。
經過一番調研,我在鄉(xiāng)親們的心聲中找到制約都安發(fā)展的瓶頸——行路難、吃水難、就醫(yī)難、住房難、上學難、增收難等等。于是,我與縣委新一屆領導班子提出了“六個縣戰(zhàn)略”——生態(tài)立縣、扶貧穩(wěn)縣、工業(yè)強縣、城鎮(zhèn)熱縣、旅游旺縣和科教興縣。
要致富,先修路。都安九分石頭一分土,全是石山和險峰。為了修路,村民冒著生命危險用雷管炸藥劈山炸石,極其艱難。此情此景,我當機立斷,把修路放在全縣發(fā)展頭等重要的位置,提出到2015年都安縣成立60周年時,要實現村村通水泥路,20戶以上的自然屯全部通砂石路。
經過1800多個日夜的艱苦奮斗,一座座險峰被攻克、一道道山崖被削平,目標變成了現實。通路那天,我進到村里,和村民們一同享用當地最隆重的待客全羊宴,沉醉在他們自釀的土茅臺和歡聲笑語中。那一刻,我的信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鼓舞和激發(fā)。
工業(yè)強則縣強。“如果你有點石成金的本事,都安脫貧就有希望。”我剛到都安任職之時,南丹的一位企業(yè)家曾這樣跟我說。推動縣域經濟發(fā)展,必須做大做強工業(yè)。都安工業(yè)該如何破局?金手指又在哪?石頭做成水泥,不正是金子嗎?結合都安的資源稟賦優(yōu)勢,我們引進西江魚峰水泥集團,利用紅水河蘊含的巨大商機,在都安紅渡建設臨港工業(yè)園園區(qū)。
如今,一艘艘船舶把在都安生產的水泥等物資源源不斷運往珠三角,閉塞落后的都安與繁榮發(fā)展的粵港聯(lián)系在了一起。從此,“一港一園一城三帶”的區(qū)域發(fā)展空間布局應運而生,都安工業(yè)從此告別落后的歷史,自此開始從無到有,從有到強。
2016年的5月,我與都安的十年緣分出現過一段小插曲,我曾短暫調離都安49天。這段短暫的時光里,都安的一山一水、一草一木始終讓我牽掛著。又一次機緣巧合,我與都安的緣分再續(xù)。2016年6月,上級組織考慮到脫貧攻堅工作的連續(xù)性,再次任命我為都安縣委書記。再回都安的我,豪情滿懷、成竹在胸。因為與初來乍到相比,多了對都安縣情的把握、多了對都安山水的情感、多了對都安未來的謀劃、也多了對都安干群的信任。
小編建議,如果要做縣委書記離職時電子相冊的話,可以隨贈一本實體的印刷形式的紀念冊,拿在手里更有面兒,而且在互聯(lián)網碎片化的今天,信息消失的太快,電子相冊可能只是一個鏈接或者二維碼,又或者是優(yōu)盤或者光盤,與精致大本的相冊相比,確實要顯得小氣很多。不管怎么說,上面這篇縣委書記調離紀念冊卷首語,還是很有參考的價值。
【作者】百鉑文化-版權所有:http://www.astonemetal.com/gongzuo/4074.html-轉載請注明出處